2024年04月22日
第三屆TERA-Award智慧能源創新大賽結果揭盅 高性能製氫裝備奪冠
(2024年4月22日)第三屆TERA-Award智慧能源創新大賽公布結果,中國科研團隊的高性能鹼性製氫項目奪得金獎及100萬美元獎金,其技術大幅降低製氫成本,獲評審高度評價。銀獎則由以色列團隊的獲得,團隊成功發展新型儲存氫能方式,讓氫能可於接近常溫和常壓下儲存和運輸。另一支中國團隊則憑研發新材料,由極低溫至極高溫的情況下,均可吸收並儲存熱能量或冷能量,奪得銅獎。
第三屆TERA-Award頒獎典禮於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舉行,來自各地的參賽科研團隊、初創公司、投資界精英雲集香港科學園,見證更多零碳科技新力量的崛起。
來自中國的氫能科技公司華商廈庚,成為本屆金獎得主,奪得100萬美元獎金。公司研發出高效能電解水製氫,每立方米氫直流能耗少於4.3度電,適用於可再生能源直接製氫,大幅降低設備成本,並提升設備的整體性能和長期運行穩定性。有關製氫技術可廣泛應用於工業、交通、電力、建築等場景,提供低成本製氫用氫的解決方案。華商廈庚董事長兼總經理高小平表示,獲大會頒予金獎對加快設備產業化有很大幫助。
銀獎項目「重塑氫能儲存及運輸」來自以色列科研團隊。團隊利用水和碳酸氫鹽儲存氫氣,具備無毒、不易燃、不易爆炸等優勢,並可在接近常溫和常壓下運輸,把氫氣儲存和運輸的成本降低至每公斤1美元以下。
銅獎項目以高效相變材料(PCM)技術取代傳統製冷或熱方法,PCM可以攝氏負150至1000度的情況下,吸收熱能量或冷能量並儲存起來。PCM在材料穩定性、環境友善性和壽命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相關技術可應用於空調、冷凍倉庫、數據機房等場景,提供更安全、穩定的控溫效果,同時實現零碳錯峰,節能可達20%。
本屆的「創新先鋒」分別由愛爾蘭Gazelle Wind Power Limited及深圳中科翎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前者是專利浮動離岸風電平台發電,設計大幅減少所需鋼材的用量,同時採用模組化組件造船,對海底的影響較小,更增強穩定性。後者通過獨創的「電化學+合成生物」級聯技術,從工業廢氣中收集的二氧化碳,以合成生物技術,取代穀物來生產替代蛋白質、農業菌肥及精細化工產品,獲得「創新先鋒」獎。
第三屆TERA-Award吸引了來自全球59個國家及地區,共450個科技項目參賽,參賽項目比上屆增加超過六成,TERA-Award大賽創始人李家傑博士感到鼓舞:「TERA-Award大賽不僅是一場比賽,而是匯聚全球能源創新科技的平台,為科學家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場提供全方位服務。我也很欣慰宣佈未來TERA-Award品牌將從大賽升級成零碳科技方向的加速器平台,在此呼籲並歡迎更多的全球零碳科技創業者們加入TERA-Award大家庭,一起用科技創新打造更加可持續的未來!」
出席擔任主禮嘉賓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表示,「感謝TERA-Award通過比賽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創人才,為實現零碳願景出一分力,你們的參與對環保、減碳十分重要,我鼓勵所有團隊盡快實現方案。未來,特區政府會繼續與各界攜手合作,共同發展零碳科技的新力量。」
今屆大會亦於同日舉辦研討會及優秀項目展覽,香港大學副校長(學術發展)宮鵬教授、易池新能聯合創始人暨首席科學家盧怡君教授、創冷科技行政總裁暨聯合創始人朱毅豪博士、煤氣公司營運總裁 — 再生能源業務邱建杭博士、煤氣公司商務總監 — 香港公用業務暨可持續綠色能源辦公室總監鄭曉光,以及各地的TERA-Award入圍團隊等,就地球危機、新能源,以至零碳創新科技等多個議題。
二百位投資者、科研團隊、能源行業人士出席參與TERA-Award系列活動。投資者貝恩投資私募股權(亞洲)有限責任公司合夥人譚楚翹表示:「很高興今屆TERA-Award大賽吸引到來自世界各地碳中和技術的初創公司參賽,而且參賽作品都很高質素和多元化,應用也非常廣,尤其是儲能與氫能領域是未來大趨勢,我們公司將來也有意投資相關具潛質的創新方案,甚至提供應用場景,加快其落地應用。」
第三屆TERA-Award由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煤氣公司)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投)聯合主辦。TERA-Award致力創建一個集應用場景、獎金、投資於一體的全球化創業服務平台,除了冠軍項目可獨得高達100萬美元獎金,得獎團隊更有機會獲投資者及企業協助落實參賽項目,不同領域的專家、投資方將與獲獎團隊交流,讓有關項目得以迅速成長和落實應用,協助國家邁向「3060」雙碳目標。
第三屆TERA-Award智慧能源創新大賽得獎名單
獎項 |
項目 |
公司 |
國家/地區 |
金獎 |
離網高性能鹼性製氫裝備、核心材料研發及產業化 |
華商廈庚氫能技術(廈門)有限公司 |
中國 |
銀獎 |
重塑氫能儲存及運輸 |
Hydro X |
以色列 |
銅獎 |
全球領先的高蓄能相變溫控材料技術 |
深圳市森若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中國 |
創新先鋒 |
專利浮動離岸風電平台發電 |
Gazelle Wind Power Limited |
愛爾蘭 |
電化學驅動合成生物學CO2資源化利用 |
深圳中科翎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中國 |
成長之星 |
質子交換膜水電解製氫儲能 |
淳華氫能源科技(湖南)有限公司 |
中國 |
優異獎 |
氫能燃料電池及鹼性電解槽項目 |
海卓動力(青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中國 |
全球領先新型半導體製熱技術 |
中熵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中國 |
以鹽水為基礎創全球最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儲能 (LDES) |
AQUABATTERY |
荷蘭 |
新聞相片:
相片一:

TERA-Award大賽創始人李家傑博士(左四)、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 (右四)、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林高演博士(左三)、煤氣公司常務董事黃維義(右三)、TERA-Award大賽組委會執行主席陳英龍(右二)、TERA-Award大賽評審團代表、廣達電腦首席技術官張嘉淵博士(左二)、煤氣公司營運總裁 — 再生能源業務邱建杭博士(左一)、煤氣公司商務總監 — 香港公用業務暨可持續綠色能源辦公室總監鄭曉光(右一)出席第三屆TERA-Award頒獎典禮。
相片二:

TERA-Award大賽創始人李家傑博士(前排中)、恒基兆業執行董事林高演博士(前排左五)、恒基兆業執行董事黃浩明(前排右三)、恒基兆業執行董事暨首席財務總監馮孝忠(前排左三)、煤氣公司常務董事黃維義(前排右五)、國家電投集團代表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計劃與財務部副總經理陸建明(前排右二)、TERA-Award大賽評審團代表、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博士(前排左四)、TERA-Award大賽組委會執行主席陳英龍(前排右四)、煤氣公司執行董事暨首席財務總監楊磊明(前排左二)、煤氣公司營運總裁 — 再生能源業務邱建杭博士(前排右一)、煤氣公司商務總監 — 香港公用業務暨可持續綠色能源辦公室總監鄭曉光(前排左一)、煤氣公司工程總監 — 香港公用業務敖少興(後排右三)、煤氣公司集團人力資源總監暨集團安全及環保總監林銘榮(後排右四)、煤氣公司營運總裁 — 內地公用業務紀偉毅(後排左四)、煤氣公司營運總裁 - 氣源業務周衡翔(後排左二)、煤氣公司營運總裁 — 延伸業務楊軍(後排左三)、煤氣公司副首席投資總裁胡涌(後排右一)、恒基兆業首席技術官江朝暉博士(後排左一)、TERA-Award大賽總統籌潘永花(後排右二)與第三屆TERA-Award大賽一眾得獎者合照。
相片三:

TERA-Award大賽創始人李家傑博士希望藉TERA-Award大賽,召集全球的科學家、企業家及零碳科創者攜手合作,共同推動零碳技術及可持續解決方案的發展和落地。
相片四:

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期待TERA-Award大賽發掘更多智慧能源創新技術,實現零碳願景。
相片五:

TERA-Award大賽創始人李家傑博士(右) 頒獎予金獎得主華商廈庚氫能技術(廈門)有限公司代表。
相片六:

TERA-Award大賽銀獎得主以色列團隊代表以視像方式發表得獎感言。
相片七:

TERA-Award大賽評審團代表、廣達電腦首席技術官張嘉淵博士(右)頒獎予銅獎得主代表。
相片八:

煤氣公司常務董事黃維義(左)頒獎予第三屆TERA-Award「成長之星」得主淳華氫能源科技(湖南)有限公司。
相片九:

分別來自愛爾蘭和中國團隊榮獲「創新先鋒」獎,由煤氣公司常務董事黃維義(中)頒獎。
相片十:

TERA-Award大賽組委會執行主席陳英龍 (中)頒獎予第三屆TERA-Award優異獎得主。
相片十一:

易池新能聯合創始人暨首席科學家盧怡君教授分享其獲首屆TERA-Award大賽銅獎項目「低成本液流電池」的研發點滴。
相片十二:

第二屆TERA-Award大賽金獎得主、創冷科技行政總裁暨聯合創始人朱毅豪博士,分享「無電製冷技術」的應用。
相片十三:

煤氣公司營運總裁 — 再生能源業務邱建杭博士分享零碳科技應用場景。
相片十四:

煤氣公司商務總監 — 香港公用業務暨可持續綠色能源辦公室總監鄭曉光分享氫能最新發展。
相片十五:

投資者貝恩投資私募股權(亞洲)有限責任公司合夥人譚楚翹參觀大賽頒獎典禮會場展出的多個今屆及歷屆優秀參賽項目及得獎項目,尋找具潛質的創新方案投資,將創新概念轉化為商業化成果。
相片十六:

大賽頒獎典禮會場展出多個今屆及歷屆優秀參賽項目及得獎項目,吸引不少投資者、科研團隊、能源行業人士等到場參觀。
相片十七:

金獎得主研發高效電極、複合隔膜等核心材料,建成電解水製氫裝備產業鏈。
相片十八:

以色列團隊研發出利用水和碳酸氫鹽儲存氫氣,可在接近常溫和常壓下運輸,降低氫氣儲存和運輸成本,榮獲銀獎。
相片十九:

銅獎得獎項目以高效相變材料技術取代傳統製冷或熱方案,可應用於空調、冷凍倉庫、數據機房等場景,提供更安全、穩定的控溫效果。
相片二十:

愛爾蘭團隊獲得「創新先鋒」獎,其專利浮動離岸風電平台,設計顯著減少所需鋼材的用量,同時採用模組化組件造船,對海底的影響較小。
相片二十一:

有創科團隊從工業廢氣中收集的二氧化碳,以合成生物技術,取代穀物來生產替代蛋白質、農業菌肥及精細化工產品,獲得「創新先鋒」獎。
相片二十二:

「成長之星」得獎項目,透過質子交換膜,進行高效率的水電解製氫。